【小记者研学活动——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

宿州 更新于:2025-04-14 12:07
  • 飙速0309

    【小记者研学活动——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与宿州期待】

   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小记者研学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的实践形式,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。从衡阳晚报组织小记者探秘城市地下管网,到甘肃日报社带领青少年感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,各地媒体通过“行走的课堂”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,同时为青少年打造实践成长平台。宿州市拂晓报社作为地市级媒体,如何在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中挖掘特色,构建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小记者研学品牌,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。

    一、小记者研学活动的创新实践与价值延伸

    近年来,全国小记者研学活动呈现三大创新趋势:主题多元化、形式沉浸化、传播立体化。例如,羊城晚报的“地下生命线”探秘活动,通过实地走访排水系统,将城市治理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;安徽宿州新汴河景区推出的《穿越大宋 梦回宿州上元》《众志成城 开挖新汴河》等情景剧课程,让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感悟运河文化与红色精神。这类活动不仅突破传统课堂边界,更通过“研学+传媒”的模式,将青少年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。

    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

    1. 教育赋能:可以组织小记者到广阔的农村去,通过劳动体验、野外生存训练,培养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;

    2. 文化传承:比如前段时间,新汴河景区的陶艺制作课程,将非遗技艺与国学经典融入实践;

    3. 媒体转型:比如甘肃临夏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开放新闻采编流程,让小记者化身“主播”,既展示媒体专业度,又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。

    二、宿州融媒发展的现状与破局之道

    宿州文旅资源丰富,已形成“红色教育+生态研学+非遗体验”的立体格局:

    红色资源: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纪念馆、埇桥雪枫公园、《拂晓报》报史馆等,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;

    自然景观:新汴河景区(国家级水利风景区)、皇藏峪(国家森林公园)等,提供生态科普场景;

    民俗文化:泗州戏、埇桥马戏等非遗项目,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。

    然而,宿州融媒仍面临两大挑战:

    1. 资源整合不足:现有研学活动多分散于景区与学校,缺乏跨部门联动。例如,2024年宿州虽创建6家省级研学基地,但文旅、教育、媒体协同机制尚未成熟;

    2. 品牌影响力弱:对比威海、临夏等地通过省市级党报联动打造IP的模式,宿州小记者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化传播效应。

    破局关键在于构建“媒体+教育+文旅”生态圈。可借鉴大众日报威海小记者团经验,联合宿州教育局、文旅集团开发标准化课程体系,如“运河文化探寻之旅”“红色基因传承计划”,并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融媒体手段扩大传播。

    三、构建宿州特色小记者研学品牌的四大路径

    1. 深耕本土文化IP,设计主题化课程

    红色研学线:串联蔡洼纪念馆、雪枫公园,开发“重走淮海战役路”情景教学,结合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;

    运河文化线:依托新汴河景区,设计“运河考古家”课程,组织小记者参与文物修复模拟、水质检测实验;

    非遗传承线:与泗州戏剧团合作,开设“小戏骨训练营”,学习唱腔、身段,并策划方言故事采编活动。

    2. 创新活动形式,强化技术赋能

    引入AR技术,在皇藏峪景区设置“寻宝游戏”,通过手机扫描植物解锁生态知识;

    打造“拂晓报小记者融媒实验室”,教授短视频剪辑、数据新闻制作,产出作品通过报社全媒体平台展播。

    3.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

    与宿州学院等高等院校共建“研学课程研发中心”,开发分级课程手册;

    联动文旅企业推出“研学护照”,集章兑换景区门票或非遗手作,形成持续吸引力。

    4. 构建传播矩阵,扩大品牌影响

    开设“小记者周刊”,设置“我的研学日记”“最佳报道奖”专栏;

    联合抖音发起宿州少年派话题挑战,小记者发布采编作品,优秀作品推送至拂晓报或者省级媒体。

    四、结语:从“宿州实践”到“皖北样本”

    宿州文旅“一带一廊三圈”发展格局的构建,为小记者研学提供了天然舞台。通过整合红色基因、运河文脉与非遗瑰宝,拂晓报社有望打造出兼具教育价值与传播效能的研学品牌。例如,可参考临夏市融媒体中心的“小小主播”模式,定期举办“宿州故事小记者发布会”,青少年解读本地新闻事件,培养媒介批判思维。未来,宿州或可进一步联动毫州(中医药文化)、蚌埠(淮河文化),徐州(两汉文化)推出跨区域研学线路,让小记者成为皖北文化传播的使者,为地市级媒体融合提供“宿州经验”。

    作者:猫总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