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大学生下乡实践年年有,真能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数!
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最近带学生到灵璧县搞暑期实践,民法典讲继承纠纷、防溺水教自救、还拍非遗奇石文化,看着挺实在。
但光搞活动不够,关键看后续能不能持续帮到地方。
别小看学生讲法律这事。
农村老人最怕房产继承扯皮,宿州学生把《民法典》条文拆成"儿子女儿怎么分""遗嘱怎么写"这种大白话,当场解答村民问题。庄陈社区有人听完直接找律师立遗嘱去了。这种普法比发传单管用多了,至少解决了真问题。
防溺水课也有讲究。往年都是挂横幅写"禁止游泳",这次学生搞了个救生圈抛投比赛。用道具模拟河边救人,孩子抢着学。要知道灵璧县去年夏天淹死过三个学生,这种实操训练比喊口号强多了。
最意外的是文化传承搞出新花样。非遗传承人教赏石艺术,学生架手机直播"皱瘦漏透"的石头美感,当天直播间涌进两万多人。灵璧奇石以前只在本地卖,现在年轻人刷着抖音问价格,传统文化就这么被盘活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多少高校实践队拍完照就走人?团县委这次和学生签了长期协议,每月远程给村民上法律直播课,还帮非遗店铺运营抖音号。这种持续帮扶才算真本事。
隔壁县去年接了个名校实践团,大学生调研报告写了三百页,结果建议"多修公厕"——村里旱厕早改完了。对比宿州学院给独居老人订制防诈骗顺口溜、帮果园设计双语包装,高下立现。
大学生下乡就该这样:别带着施舍心态搞形式主义,蹲下来听听老乡需要啥。那些拍照打卡的团队,真该看看人家怎么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这种实践才叫办实事!
说到底,暑期实践不是学生混学分工具。像宿州学院和灵璧县这样,高校出知识资源,地方给实践场景,老百姓获得真实惠,三方共赢的事值得全国推广。别让"三下乡"变成"三日游",扎根土地才能长出真成果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