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大学生社会实践年年搞,怎么才能不流于形式?
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7月初带着两支队伍扎进灵璧县,普法用"遗产纠纷"当案例,防溺水课做成闯关游戏,连石头文化都玩出非遗传承的新花样。要我说,这届实践团队是真把脚踩进泥土里了。
庄陈社区那场民法典微课堂看得见功夫。大学生们没照本宣科,专挑老人遗产分配、物业纠纷这些鸡毛蒜皮讲法律。把枯燥条文变成社区家常话,比某些走过场的讲座强太多。社区普法就该这样,说人话、解实忧,老百姓才买账。
文化传承更让人眼前一亮。在灵璧奇石文化园跟着非遗师傅学"赏石六法",学生们举着相机拍"皱瘦漏透"的细节。这种沉浸式体验比逛博物馆生动十倍。石头文化也能玩出青春范儿,年轻人用影像记录传统,反而让老手艺有了新传播力。
防溺水教育直接搬出模型道具。抛救生圈模拟、自救动画演示,还设计知识闯关游戏。村里孩子围着抢答的场面,比贴一百张宣传画都管用。暑假溺水事故高发期,这种实操培训才是真护苗。
翻翻近期高校动态,玩虚的还真不少。但安徽这波操作挺扎实。你看岳西县那边,外院学生带留守儿童剪纸做漆扇,在红军纪念馆搞实景党史课;宿州全城联动29所高校搞"青年学子安徽行",直接把人塞进政府单位实操。共青团这波校地协同算是摸到门道了——给平台不如给场景,要情怀更得要实效。
大学生下基层最怕什么?自嗨式调研,摆拍式服务。灵璧这些团队妙在抓住了"需求对接"。村民要法律常识就编案例,孩子要安全知识就做游戏,非遗要传播就玩转新媒体。连石头都能成为青春和传统的连接点,这才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。
共青团现在牵线越来越靠谱。县里出场地出资源,学校出人才出创意,长效机制比单次活动重要得多。听说后续还要建实习基地、搞人才驿站。乡村振兴光喊口号没用,让青年在基层练出真本事,才是双赢的硬道理。
看见没?好实践不用锣鼓喧天。民法典微课堂里认真记笔记的大爷,文化园里举着手机拍石头的学生,游戏里学会溺水自救的娃娃——这些画面拼起来,就是青春力量该有的样子。
举报